吴思康解读深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

26日下午,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(政策研究室)主任吴思康同志应邀为龙岗区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(扩大)学习会和区第九期处级干部大学堂作了主题为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决定解读”的专题辅导。

总书记高度评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 

  吴思康首先简要介绍了深圳市委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决定”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出台的背景。

  今年3月7日上午,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,指出“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,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”总书记对深圳的创新,既非常肯定,也十分关心,更寄予厚望。为加快落实总书记指示,深圳快速行动,深入研究,并于7月17日-18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这一《决定》。

 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,但也面临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短板突出、关键核心技术、零部件和重大装备仍受制于人等挑战和问题。《决定》的出台,系统回答了未来一段时间深圳如何高质量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。

  


重点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 

  总书记指出:“要深化改革创新,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。”所以,我们立足于率先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,提出了四大机制,29个政策点,我们在整个机制设计中着重强调了市场发挥基础性、决定性的作用,旨在通过发挥市场对技术方向、路线选择、要素价格、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,推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、创新源泉充分涌流。下面,我挑几个政策点着重给大家讲一讲。

第一个,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。现在大家对这个都比较有共识了,但严格来说,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机制。未来,在制定科技计划和攻关项目时,是不是可以形成一个定期咨询的制度,比如说一年或者是一个季度,请各方面代表来说一说他们的意见。一方面,充分征求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意见,另一方面,还要邀请国外的科学家,现在国际上我们还属于跟跑阶段,要通过国际科学家使我们的创新走在前沿。再一个,就是邀请创新企业家、风险投资家参与科研项目的遴选,这个很重要。因为风险投资家对投资价值、市场趋势、未来发展是比较有见解的,创新企业家中有一些既是科学家,同时又是企业家,这样的人对于技术及将来的市场价值可能认识更准确。像美英日等国在制定科研政策和科研项目遴选时候也是这样的,除了学术界专家以外,他们很注重吸纳工业界、金融界等行业人士的加入,这样能加强对未来市场价值趋势的预见和管控,我们希望借此可以使科研效果更加接近市场需求。

  第二个,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立项科研项目,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资助。这个话读过来就是一个普通的话,但是我们写这个政策的时候,认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。什么意思呢?西方发达国家很注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,如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实施的“中小企业中心创新计划(ZIM)”,采用研发经费补贴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新产品、新技术与创新型服务的研发项目,资助比例可达研究经费的20%-45%。我们在借鉴德国做法基础上,提出来这条政策,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。我们考虑资助比例大约在30%左右,这样企业仍是研发投入的主体,在项目决策时企业自身会很慎重,政府只是跟投资助,不影响企业的决策权,我们相信企业的选择,这是企业自己的事儿,他一定更加负责任;二来政府资助也不是无条件的,并不是资助所有企业,而是对一些有研究条件的企业,如规上企业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。在科技体制创新中如何体现市场配置资源,我们经常讲、经常讨论,这个概念大家也都可以理解,但是具体操作怎么做,这个很重要。在过去的时候,这一条可能就是一个很大胆的一步,是我们科研资源体制机制上的革命性变革。

  第三个,在基础研究领域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的制度。我们一直在强调扩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立项的自主权的理念,给予一定经费资助,支持有创新价值但尚未形成共识的项目。这个在学术界大家都是支持的,科技部门的文件里也有这个内容,但是如何变成可操作的办法,我想还是需要提高。目前,深圳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原始创新就很难持续发展的阶段,很多创新可能就是从非共识创新开始,有的人坚持认为对,可是大部分人都说不对,但你希望有一个尝试的机会,可能就是对的,所以这就是过去说的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”,可能就是这个人有前沿的眼光,他想到了这个问题。我们要建立支持非共识创新的制度,要落到政策的层面。

  我们认为这个不一定让政府机关去审批,政府可以每年给高等院校一定额度去支持这类科研项目,哪怕300万、500万也可以,一般每个项目支持20万、30万也可以,如果失败就失败了。创新不一定每个都是成功的,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就走出成果来了。建立这样的制度对增强我们创新的后劲是很重要的。 

  第四个,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。这个主要是借鉴伊莱克斯、西门子等世界知名企业在技术研发项目中采取项目经理制的做法,让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。现在市里面比方说可能管着1000多个科技项目,一个处是八九个编制,再借十几个人,一共几十个人,一人管几十个项目,是管不过来的,他也懂不了那么多。所以,我们就推出项目经理人制度。这个经理人他可能就管两三个项目,由于他专业从事项目管理,要靠此“谋生”,所以他会对这个项目的遴选,对这个项目的效果负责,这个是他的名誉、他的“饭碗”,如果这个人管的项目老是出不了成果,那他生意就没有了,订单就没有了。所以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也可以从某些地方试点去做,这个也是很重要的。

  第五个,探索建立科研项目攻关动态竞争机制。这句话看上去是很简单的,看不出有什么诀窍,但我们认为这一条也是一个重大的变革。为什么说是重大的变革呢?我们现在申请科研项目其实就是写一个类似于申请书,找几个人评一下,可能就定下来了。而且我们现在的科研经费也不是一点点,国家可能一个项目都是几十个亿,几页纸就给他了,最后有没有出成果,成果怎么检验,也没有办法,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是不够好的。我们提出科研项目攻关动态竞争机制,就是开始的时候,同样一个项目可以多个团队同时进行,比如说五个团队同时开展,你不断地进行一期、二期、三期、四期评审,将“相马”变成“跑马”,看这个马在奔跑的过程中谁最厉害,光凭他起先申报的几页纸,光凭这一个人过去的声望可能是不够的。所以我们觉得,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去逐步淘汰一些机构团队,形成动态竞争才更加有效。

  举个例子,腾讯当初开发微信产品就是两个团队独立攻关的,包括我们开展一些研究,相同的情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,得出的结论完全是不一样的,我们就是要多维度去研究、去攻关。有人说,你这个不是重复研究吗,不是浪费钱吗。不是一个概念,不是这样的,科学研究一定是需要多维度探索和“试错”的,从开始的时候五个、四个、三个、两个,到最后就是他,就这个最好了,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呢?科研项目的攻关往往有不同的技术路线,你往东走,我往西走,地球是圆的,大家都可以走,一直往东走可能最后也能到西方去了。科研攻关也是一样的,不同的路线最终也许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,其中有一个可能是最优的,但是开始时大家并不知道,有的可能按照传统路线走,有的可能走了一个新的路,所以开始起步时应该是多团队的,同时在过程中又应该确保效率、逐步淘汰,这就形成动态的竞争机制。

  第六个,建立科研创新失败案例数据库。这个也是很重要的,我们要建立科研创新失败的案例做数据库,它也有经济价值,它的经济价值在于能够减少创新从零开始的试错成本,你把失败公布在那里,实际上是减少了很多重新失败的机会,一般情况下后来的人就可以不重复走前人已证明失败的弯路、错路。所以这项工作也是很重要的。

  第七个,探索建立社会资源参与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机制。美国有一个很好的机制,就是捐助免税。这个捐助免税里面反映了一个含义,是决策机制,就是说你是分散决策还是集中决策。我们现在是把所有的钱都放在政府的口袋,由政府一部分人来决策。但美国比如说你捐助一百亿,如果我把这个一百亿建立一个基金,你这个就是免税的,也许你这一百个亿可能还有政府49个亿,但是我用来去做社会的事情,实际上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,与政府财政是不一样的,它表现为一种分散决策,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钱去参与公共决策,你去捐助的时候,实际上你也帮政府的钱做了安排,这叫分散决策。这种分散决策对总体的宏观效果概率更大,所以我们也要探索建立这样的机制。目前,深圳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比较单一,多是财政资金投入为主,高水平的民办大学、科研机构还很少。我们要发挥财政创新资金引导作用,通过建立联合基金、慈善捐赠、众筹等多元化投入机制,支持骨干企业和社会力量建设高水平民办研究机构,开展前沿基础研究。鼓励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,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。

  第八个,改进科技人才的评价方式,探索建立代表作评价制度。现在我们的大学老师找几个学生收集一下,一年发一百篇文章,这个100其实没有什么价值。但你的成名作、你的代表作是什么,这个1可能比那个100更有价值。俄罗斯有位作家写了本书后全球知名,但后来再怎么努力也写不出第二本了,但是他有这一本书成名了,你也不能说他没水平。所以代表作、成名作很重要,如果你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,但是没有成名作,也没有用,也称不上是大学者。实际上,国外有这种探索建立代表作评价机制,我们在这里作为政策文件明确要探索建立代表作的评价机制,这个也是很重要的。(战略组)

来源: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
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内容有误或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。